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多种方法去读懂古诗句的意思。

  2.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3.学会乘公交车,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4.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具体所指。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想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句。

  教学难点: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六》(板书课题)

交流平台

  一、交流学习方法

  1.出示古诗《浪淘沙》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对照古诗,想一想自己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

  3.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4.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不少的古诗,大家都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体总结如下,出示: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适时板书:注释想象常识)

  二、完成阅读练习

  1.出示古诗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2.合作交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词句段运用

  一、分析提炼观点

  1.出示:

  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2.学生读这一段话,读两遍。

  3.交流: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4.汇报,评价,指导:

  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些花草树木。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颜色和作用两方面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郁郁葱葱”“绿色卫士”“城市之肺”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花草树木的赞美。

  (适时板书:抓住关键句把握观点)

  二、选择乘车方案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文字,明确时间和路线。

  2.小组交流,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3.教师检查指导:

  (1)时间:早上九点以前路线:温泉镇——宋家洼

  (2)乘车方案:早上六点钟先坐6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下车,然后坐86路车从四通桥上车到宋家洼下车。

日积月累

  一、根据拼音自读

  1.出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学生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不懂的字。

  二、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1.五行是中医理论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运用于医学,用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也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3.五音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五音”:唇、舌、齿、鼻、喉(张炎《词源》)。

  4.“五彩”是黄、青、赤、白、黑,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

板书设计:

  注释 想象 常识

  抓住关键句 把握观点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

  “交流平台”栏目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从自己平常的学习经验出发,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然后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最后理解一首课外古诗,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

  “词句段运用”栏目有两项内容,一是从一段话中提炼观点,二是学习选择合适的乘车路线。教学此栏目,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言,然后教师指导。

  课堂教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方法。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3.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

  4.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2.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点拨:读一读情景对话,我发现大家交流的是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解。①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②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③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下面诗句,运用你学到的方法读一读,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示例: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前半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去体会,后半句中的“排闼”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

  3.我拓展,我积累。

  平时学习中,我也有一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比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有意识的把一些古诗分分类;查一查常被引到古诗中的典故,了解一些历史故事,古代传说等;了解一些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等;还有的诗句让我想起了相关内容,有了一些想法,我就用铅比批注在旁边。

  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当读完第一行对初春小雨的描写时,关于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立刻在脑海中跳出,我赶紧在旁边用铅笔写下“《春夜喜雨》杜甫”;反复读了几遍,联系生活实际,我明白了,第二行是写的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于是我就查找相似语句积累下来,如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同类诗句进行拓展,我的积累量大增。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说说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1.读一读,找出关键词句。

  点拨:仔细读一读这段话,很快就发现,花草树木是这段话的核心。围绕花草树木,分别将它们比作“绿色卫士”“城市之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就十分清楚了;花草树木对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练一练,学运用。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把握主要观点的方法,说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一次性饭盒是发泡塑料餐具,所盛食物如果超过六十五度,会析出本身带有的毒素,侵入到食物之中,就像塑料袋不能遇高温一样,而且要是加工过程中工艺控制不好,毒害将会更大,用这样的饭盒吃饭就相当于慢性服毒,虽然毒性微弱,但长期使用,还是会对肝脏、肾脏造成伤害。

  示例:使用一次性饭盒有害健康。

  3.我拓展,我积累。

  从上述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段话有一个中心意思,我们知道在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二)读材料,想一想,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上九点以前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他怎样乘车最合适?

  1.读一读,明确要求。

  点拨:认真读材料,明确本题中小林同学从温泉镇到宋家洼,他希望早上九点以前赶到。我们要从三张公交路线图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2.找一找,设计方案。

  点拨:先运用排除法,将763路排除,因为这趟车首发时间是九点,虽然路程最短,但时间不符合小林的心愿,所以排除。然后建议八点前乘坐65路车,从温泉镇上车,在桐荫街下车,换成常家岭开往西山口的86路车,在宋家洼下车。

  3.我拓展,我积累。

  公交车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选择最佳路线能够节省时间。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对学生今后独自乘坐公交车有一定的帮助。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内容。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理解内容。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上古时期的五金指金、银、铜、铅、锡五色。

  五谷: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同时告诉世人,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

  五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古代叫宫、商、角(jué)、徵(zhǐ)、羽。

  音韵学上指五类声母在口腔中的五类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

  五彩: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

  5.延伸阅读。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庚岭、骑田岭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所学诗词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2.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读懂文字,提炼关键信息。

  4.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指代的内容。

重点难点:

  1.运用一些方法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欣赏诗歌的美。

  2.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

  3.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诗歌,交流理解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好方法。

  2.理解一些古代含有数字的特指名词,如“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要点把握:

  1.掌握理解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2.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玩游戏:诗词大串烧。

  过渡: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词了,如果算上语文园地中的古诗,我们一共学习了9首古诗词。大家能说出这些诗词的题目吗?(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题名。)那么大家都会背了吗?我们现在就来一起玩一个诗词大串烧游戏,看看大家能否把它们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

  游戏规则:教室第一排的某位同学选择一首诗,念出诗名,再背诵出第一句。坐在正后方的同学接龙背诵下一句,坐在正方后的同学依次接龙。一首诗背完,可以再选择另一首诗。背不出来的同学可以用“过”,以示跳过。哪一组跳过的次数最少,背诵的诗句最多,哪一组就获胜。

  预设:以游戏的形式热身,让大家感受诗词的魅力,很好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2.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结合自己学习诗词的体会,交流其中提到的学习方法。

  (1)请学生概括其中提到的几种方法,并结合已学过的诗词说一说。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

  明确:古典诗词中的字词比较凝练,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少用,所以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古汉语字典等途径来疏通字义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旧时茅店社林边”一句,“茅店”是什么?“社林”又是什么?如果不结合注释,我们是不理解的。

  ②通过想象去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边读边想边体会。

  预设:此方法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运用较多,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充满了奇丽的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也展开想象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景象,学生多半可能会结合“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来说。

  ③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

  预设: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稍显欠缺,只能靠平时的积累。比如《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学生对南朝崇尚佛教的历史不熟悉,那么就无法理解这句诗中的“忧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等知识。

  (2)出示有代表性的诗词,请学生试着用以上提及的几种方法来品读。?过渡:欣赏诗词并不仅仅只有这几种方法,但是却是比较实用、比较贴近我们认知的几种方法。我们接下来就结合学过的一首诗来交流一下吧!

  ①出示诗歌《过故人庄》,可引导学生翻回课本第14页,看看自己的笔记。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学生交流欣赏诗词的方法。

  交流示例:

  生1:虽然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但再读这首诗,我发现还是有些字词很难理解,比如“鸡黍”“郭”“轩”“场圃”“桑麻”,还好我做了笔记,我再结合注释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

  生2:诗人的朋友的家所处的环境非常优美,我读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句,就闭上眼睛想象了一下,仿佛看到了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连绵不断,画面感特别强。

  生3:我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所以诗人便和朋友约好在重阳日再相聚,一起饮酒赏菊。

  3.师生共同交流其他欣赏诗词的好方法。

  过渡:除了这几种方法,大家一定还有欣赏诗词的其他方法,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预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已经学了不少,肯定也掌握了一些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但让他们概括出来或许有些困难,教师可先让学生发言,再进行点拨、引导,最后总结出来。

  4.教师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欣赏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1)反复诵读。

  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在反复的吟诵中,会突然意会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应反复地读,在读中去悟。

  (2)结合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去欣赏诗词。

  预设:可结合学过的诗来谈,比如《宿建德江》一诗,虽然重在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但如果能结合孟浩然坎坷的经历,则更能体会出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一股淡淡的忧愁。再比如《春日》一诗,结合诗人的生活时代,可知诗人并未去过诗中提到的泗水,从而可知诗歌另有深意,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法。

  (3)留心标题,领悟情感。标题有时可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预设:教师可出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说说从中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主题的诗。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或亲人时的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别时的离愁别绪。

  (4)抓住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去理解诗词,如送别诗中常用“柳”,表达思念常用“雁”“红豆”,表现志趣常用“竹”“兰”“梅”“菊”等。这也属于文化常识,但更具体。

  预设:可出示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代表着相思,所以诗中才会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可出示苏轼的《赠刘景文》中“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句中提到了菊,可见菊的精神,其中便有一种赞美之情。

  (5)留心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预设:一般来说暖色调显示出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显示出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教师可出示一些诗句,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色彩是明丽、鲜艳的,写出了诗人轻快、舒展的心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则用黄、白这种凄清的色彩抒发了一种悲凉、衰老之感。

  (6)寻找诗眼。有些诗中有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愁”“悲”“痛”“思”等。

  预设:教师出示诗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诗眼。

  但悲不见九州同(“悲”写出了诗人悲愤的情绪。)

  日暮客愁新(“愁”写出了诗人行旅之中的愁思。)

  低头思故乡(“思”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独钓寒江雪(“独”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小结: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深挖掘、不断探寻。所以,尽管我们刚才一起交流了这么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但也只是皮毛而已,而每一首诗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能真心爱上古诗词,用心去倾听诗人的吟哦,用心去感受诗歌的意境,用心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诗句,学生齐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过渡: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读了不少古诗词,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那么现在请大家再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读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这些诗句有一些共同点。大家开始读吧!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杜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王勃)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

  预设:“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虽然一个的主题是诗词,另一个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知识,但两者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这里用诗词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对数字“五”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含义的学习。

  2.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易读错的音:

  “五行”的“行”读作xínɡ,不要误读作hánɡ。

  “五音”中的“角”读作jué,不要误读作jiǎo。

  3.请学生自行翻看词典,疏通字义。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字词解释: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五谷]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同的说法,如稻、麦、黍、菽、稷或稻、黍、稷、麦、豆,总之是泛指粮食作物。

  [五音]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古代叫作宫、商、角、徵、羽。

  [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4.学生通过查看词典,找到更多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概括,可以加以解释。

  示例: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五方]东、西、南、北、中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德]温、良、恭、俭、让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这是五种儒家经书)

  小结:其实不仅仅是数字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现象,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四”,就有四方、四海、四呼、四声、四体;再比如“九”,有九天、九鼎、九宫、九泉、九州……。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多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收获。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来学习,而是把“交流平台”与“日积月累”放在了一起学习,因为这两个板块中提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相关。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我们得读懂、读透、读出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们只是从数字“五”中窥到了一点精彩之处,还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积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传承文化的重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回顾学习诗词的几种方法。

  (2)搜集更多关于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数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段的主要观点。

  2.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根据提供的图片、文字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要点把握:

  1.知道如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

  2.学会提炼信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要点阅读。

教学课程:

  一、词句段运用(一)

  1.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小题。

  导语:同学们,如果大家留意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上的文字,就会知道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就是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我们便多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去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复习一下,大家都掌握得怎么样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小题,可读出声,反复多读几遍。

  2.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句。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两句讲人们在城市里植树,把树木花草比作“绿色卫士”“城市之肺”。后一句则具体讲了花草树木是如何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这三句话,到底哪一句是关键句?学生可能会选择第一句,那么教师可让学生把后面的文字遮住,再来看一看单从这一句话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很明显,这句话只是单纯叙述了人们在城市里种植花草树木的事实,囊括不了后面的内容,从中也无法看出作者的观点如何。学生也可能会选择第三句,这句话比较长,介绍了“绿色卫士”的具体工作机制,但如果我们抓住句首的“因为”,便可知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中为什么给予了花草树木以“绿色卫士”和“城市之肺”的称号,可见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所以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应该是第二句。

  概括观点: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非常重要,它们是城市的“绿色卫士”“城市之肺”,改善着城市的居住环境。

  4.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句、通过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

  (1)明确关键句的含义和类别。

  (课件出示文字)

  关键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引领性,在表达上常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出现,语言凝练。在形式上表现为总领句、总起句、评价句、过渡句、哲理句等。抓关键句是一个很重要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

  语段一:(课本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2自然段。)

  语段二:(课本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自然段。)

  预设:让学生将课本翻至对应页码,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这两个段落比较有代表性,学生找出关键句的难度不大。《故宫博物院》中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末,《夏天里的成长》中第2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首。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句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过渡: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和《青山不老》这两篇课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题即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提炼,我们通过先看题目,再去找关键句会更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让我先把这两篇课文的课题写下来。

  ①板书课题,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边,以方便后来书写相应关键句。

  ②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寻找两篇课文中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句。

  ③汇报所找的句子,若不全面或有错误,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明确:

  《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青山不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预设:这里是要求学生结合课题寻找课文中的关键句,但要跟学生明确,课文中的关键句不止一句,可能每个自然段都会有一个关键句,通过数个关键句加以概括,我们便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二)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自己乘坐公交车来上学的吗?(学生举手示意。)能跟大家说说你每天是怎么乘坐公交车的吗?请把乘车时间、路线跟大家说清楚。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独自乘坐公共汽车并不是什么难事,肯定有学生每天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能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而且肯定也有些学生没有自己一个人乘坐过公交车,听其他同学讲独自乘坐公交车的事,也能起到一些激励作用,鼓励他们也尝试独立出行。

  2.阅读课本第2小题中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重点信息。

  (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关键词:“温泉镇”“早上九点以前”“宋家洼”。

  (2)弄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要求:①从温泉镇到宋家洼;②早上九点以前到达。

  3.采用排除法确定乘车方案。

  (1)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文字,读懂其中的信息。

  (2)同桌交流共有几种乘车方案,再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汇报交流。

  示例:

  生1:我看了三个公交站牌上的首班车时间,763路首班车是9点,很显然可以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小林希望九点以前到达外婆家,搭这路车是不可行的。

  生2:排除了763路,86路和65路车都不能从温泉镇直达宋家洼,所以只能换乘。小林可在温泉镇乘坐65路车,在四通桥站或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到达宋家洼。这是两种乘车方案。

  生1:可是如果在四通桥站下车换乘86路车的话,就要再坐四站路才能到达宋家洼,公交车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最好在桐荫街站换乘86路车,这样只用再坐一站就到宋家洼了。

  生2:对,在桐荫街站换乘这种方案只需乘坐6站。如果选择在四通桥站换乘的话,共需乘坐8站。

  4.学生结合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说说乘坐公交车还需注意什么。

  预设:除了注意首班车时间、末班车时间、选择最佳换乘方案外,还有一些细节在搭乘公交车时要注意的。学生们说完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小结。

  示例:(1)注意去行和回行,不要坐反方向。注意站牌上的箭头指向,指向哪边就表示公交车去往哪个方向。

  (2)有些公交车在某些站点会有去行无或回行无的情况,也就是去的时候停靠某站点,但回来的时候却不在这个站点停靠。

  (3)看清公交车上的数字,不要上错车。比如618和678,588和568,在比较着急的时候很容易上错车。

  (4)注意改线路通知。有时因某些特殊原因,会有改线路的情况,要注意相关的告示文字,若看到相关告示在上车时可询问司机。

  (5)独自乘车时要注意安全,要把贵重物品看管好。

  (6)注意车上的站点提示,不要坐过站。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不算多,却很实用。我们今天学的两个内容都与提炼信息有关,也就是抓住重点去解决问题。运用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我们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不仅仅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对我们阅读课外书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告诉我们阅读时不能囫囵吞枣,不挑重点,一定要抓住重点的句子去读。阅读公交站牌看似简单,却也有不少学问呢!我们要多动动脑,仔细观察,就能更加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下次再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你们可以试着选择乘坐公交车,乘车方案则由大家来规划,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做好!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回顾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试着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

  (2)在交流选择公交车乘坐方案的基础上,可以交流乘坐地铁、火车的注意事项。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四

  一、课文内容分析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古诗为例,梳理小学阶段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一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二是带着想象去读有画面感的诗句,体会诗歌的美;三是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也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给出一段话,要求学生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这段话的主要观点,这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练习和巩固;二是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要求能够依据实际需要,准确提取公交站牌的重要提示信息,并借助两个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制定乘车方案时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制定出合适的乘车方案。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传统文化常识“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大致内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际经验。并且积累古诗词也达到了一定数量水平。对于了解古诗词含义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分享交流学习不同的方法,通过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方法需要引导。

  阅读一段话并了解一段话中所讲述的内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问题。但能够读懂的基础上提炼出其中的观点,并表达清楚是有难度的。

  语文活动是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关键,也是落实语用的关键。认真阅读图片及文字叙述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完成任务,学生会很感兴趣。但缺少全面了解信息,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够,需要提升。

  积累中国文化,了解有什么?是什么?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没有困难,但为什么包括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是学生要进一步积累的,能够更好地达到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3.能结合语段的句意归纳总结出表达观点。

  4.能够借助图片信息及文字信息,在情境中运用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5.能够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相关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难点:

  1.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2.能结合语段的句意归纳总结出表达观点。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3.能结合语段的句意归纳总结出表达观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能结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交流平台中学习伙伴的对话梳理、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运用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难点:能借助注释、想象、古代文化常识、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学习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交流学法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请三位同学背诵古诗,检查单元古诗积累的情况。

  板书:古诗

  1.学生预设:背诵三首古诗

  ①《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②《江南春》【唐】杜牧

  ③《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达到数量标准。

  2.古诗学习贯穿小学的每个阶段,重在积累。大家在学习古诗时都积累了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呢?

  ①小组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方法,并选派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结果

  学生预设:关注注释

  借助插图

  了解背景及诗人

  联系生活

  大胆想象……

  板书:注释、插图、背景、生活、想象……

  【设计意图】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自主交流总结所学古诗词的方法,以此促进学法指导。

  (二)总结学法,尝试运用

  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跟我们共同学习的几位朋友是怎样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的。看看有没有对学习方法的补充?

  自由默读三位同学对学习古诗方法的表述,画出他们的方法。

  汇报所画方法。

  学生预设:注释、想象、古代文学常识。

  板书补充:古代文学常识。

  (1)结合刚才大家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字词时差看注释;画面感强的诗句展开想象;诗人作品及背景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这些方法都能帮助我们理解好古诗

  板书:字词——注释

  画面——想象

  文化——常识

  (2)掌握方法要试一试,看这首诗你借助刚梳理的方法能初步理解吗?

  出示古诗自主学习

  浪淘沙(其七)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③触:撞到。④须臾:指极短的时间。⑤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①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预设: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诗中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③总结收获,小结学习成果

  学以致用,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事半功倍。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大家可以更好地尝试使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将方法内化,检验方法的掌握情况。

  (三)回顾单元要素,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同学们,在学习第六单元时重点要掌握在一段话中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主要观点的方法。下面这一段话的关键语句是什么?你们找到吗?

  1.自主阅读这段话,说说每句话说了什么?

  学生预设:第一句说明种花草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

  第二句承上启下将树木花草比喻成“绿色卫士”“城市之肺”。

  第三句解释树木花草能成为城市之肺使得环境舒适的原因。

  2.文中哪一句是关键语句可以把握这段话的主要观点呢?

  学生预设:第一句,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设计意图】把握单元语文要素贯穿单元学习始终,将单元学习微缩到段落

  内容的理解,珍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将抓住关键语句提炼观点的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实。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古诗:注释、插图、背景、生活、想象……古代文学常识

  字词——注释

  画面——想象

  文化——常识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够借助图片信息及文字信息,在情境中运用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相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1.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积累中国古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创设情境联系实际。

  同学们,明天就是周末了,小林同学想去跟舅舅一起过周末,约好要爬山。但是爸爸妈妈没有办法送他,只能坐公交车前往。你能帮助小林解决一下出行方案吗?

  (1)出示材料阅读,预设方案。

  想一想: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晨九点以前就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他怎样乘车最合适?

  (2)小组讨论汇报,提取关键信息说明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预设:

  最佳方案:先坐65路车,从自己家温泉镇站出发坐5站到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坐1站到宋家洼站外婆家下车。

  (3)可行方案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选择最佳方案的理由是什么?能结合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的相关信息说说吗?

  学生预设:首末车时间、停靠站数、出发时间……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小结。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关键在于阅读文字要准确,提取有用信息要准确,将信息建立联系,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这次小林同学在大家的合理安排下,终于实现了自己和舅舅相约周末爬山的愿望。大家在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吗?

  学生预设:导航选择路线、做饭时同时做哪些事可以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将学识转化成实际生活的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落实提取信息的语文能力。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二)拓展积累,传承文化

  1.通过字典读好日积月累中的各种事物的读音。

  五行:金、木、水、火、土

  shǔ shū jì

  五谷:稻、麦、黍、菽、稷

  jué zhǐ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说说你了解的事物?联系分类猜一猜你不了解的事物是什么?

  学生预设:了解的事物(五谷当中的稻子、麦子)

  猜想事物(黍子、菽、稷——都是粮食作物)

  了解的事物(五音中缺少4这个音)

  出图理解农作物

  农作物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我们先来了解“五谷”都包括什么?

  ①出图连线猜“五谷”

  了解“五谷含义”: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主食食粮,一般统称为粮食作物,或者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

  五音和现代音律的关系:

  古代的五音为宫、商、角、羽、徵,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

  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

  5.五行的运转关系。

  还记得一年级识字时,我们就学会“金木水火土”。这节课我们就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用这五个字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

  6.发现特点延伸积累。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需要积累的文化知识很多。这次的日积月累知识丰富,你从中发现什么特点?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为什么都是“五”这个数字?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

  数字“五”的寓意解读

  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道: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中国自古就有“六”是阴数,“九”是阳数之说。5是代表阴阳平衡的数字。在象征天地之气的洛河图里,5在中心,足见5是一个支配天地之气的数字。

  后天之相,基于五行。人教大兴后,施教化,定礼法,衍化出更多的“五”之数:(选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灵——天、地、人、神、鬼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时——春、夏、四季、秋、冬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气——风、热、湿、燥、寒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蕴——色、受、想、行、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