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墨梅》之前,我先告诉学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我女儿突然之间对我说了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是她看电视时看到的,那句古诗什么意思,其实她一点也不知道。学生们听了都笑了,于是,我对他们提出了要求:今天我们学古诗,要背出来,还要懂其中的意思。
墨梅教学反思一
讲一个前几天教学中的小插曲。各位碰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呢?
“我不爱梅花”
王冕的《墨梅》学完了,学生做起了作业。作业的题目很简单——你喜欢梅花吗?为什么?
题目并不难,同学们埋头刷刷地写了起来。我开始了巡视。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在冬天里开放,而且还有淡淡的香味。”话虽然写得白了一点,但很通顺,也很实在。因为上学期我们曾学过《梅花》一诗。
“我喜欢梅花。它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桂花的香飘十里,但是它能够在冰天雪地中开放,它有顽强不屈的品格。”这话正合我意,看得我直点头。
“我喜欢梅花。它傲雪欺霜,愈是寒冷,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这不是《梅花魂》中的句子吗?我心中不禁暗喜。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提前预习过课文了。”
我为同学的答题高兴。这时我走到了学生赵杰的身边,看着他正咬着笔杆苦恼着。我皱了皱眉,轻声问:“为什么不写?”
“老师,我能不能写不喜爱梅花?”
“为什么?”我感到有点突然。
“我小时侯就听大人们说过,爱花的男孩子是捉不到鱼的。我最喜欢捉鱼了,所以从小时侯起,我就不爱花,什么花也不喜欢。”
说得还挺在理。我小时侯也听过这种说法。尽管它纯属无稽之谈,但在孩子心里,却留下很深的印象。
怎么回答他?要他也写喜欢?这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我对他说,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写,我要的是真实的感情。
他好像得了救星似的,赶紧拿笔写了起来。
批改时,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毫不犹豫地打了个勾,又添了这样一句话:“你现在还不喜欢梅花,但当你读了《梅花魂》以后,或者说将来,你也许会改变对梅花的态度。”
墨梅教学反思二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墨梅教学反思三
教学古诗《墨梅》之前,我先告诉学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我女儿突然之间对我说了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那是她看电视时看到的,那句古诗什么意思,其实她一点也不知道。学生们听了都笑了,于是,我对他们提出了要求:今天我们学古诗,要背出来,还要懂其中的意思。
也许是因为这句话的作用,学生们都不想像我7岁的女儿一样吧,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或查阅资料,一下子就理解了古诗《墨梅》的意思。之后我给学生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试着自己去背诵。五分钟后,听上去大多数同学都能背出来了,于是我让教室恢复了安静,点名几个同学起来背诗,几乎被叫到的同学都能背出来了。我很满意,打算让大家抄写这首古诗的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杨苏平举手了!”我一看,真的!他有事?我让他起来,没想到他开始背起了古诗:“我家洗砚池边树……”真的全部背出来了!我很惊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喊停的时候,杨苏平只能背出第一句古诗,现在居然能……在我的带动下,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同学们都带着赞许的目光看着杨苏平,因为每个同学都清楚杨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我发现杨苏平很聪明,刚才他只能背出第一句的,只是听了同学们背了几遍,他就记住了这首诗!”听了我的肯定,杨的脸红了,但是笑得很开心。这次的掌声,无论是对我,对同学们,还是对杨苏平,都将是印象深刻的一次!
多么希望,课堂上情不自禁的掌声能多点再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