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清明》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课前我调查了学生,学生对清明节的习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学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节课开头设计了清明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诗意时,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学诗意。在学习古诗后,我让学生跟着视频资料读,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总是有些遗憾,比如:播放视频时,出了一点儿小故障,比预料的效果差了点儿。已学的电脑知识还解决不了这个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识还是少啊,应该多学一些。再如: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自己的激情还不够。教学是门艺术,永无止境,今后我要多学习。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上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相结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默写)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

  (3)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4)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怎样的画面?

  复述这首诗可以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述,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基础上理解背诵,最终才去默写。

  二、对诗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指点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宁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高兴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时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陶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往返,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三、采用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欲断魂——游人陶醉(雨)

  第三行:借问酒家何处有——探问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遥指杏花村——胜景赏花(胜)

  前两行诗构成“春雨游人断魂图”,后两行构成“杏花春雨放牧图”两副画面合起来组成“烟雨春游图”,淡雅清美,写难写之景于眼前,中心是“春游探胜”。

  还可以改写成情景短剧,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