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材解读
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
单元解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激发对花鸟的热爱、我爱阅读学习民间故事、热爱祖国、学习说明性文章、父母之爱四时景物的动静太美、书山有路勤为径。
《少年中国说》节选选自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人文主题是热爱祖国,这一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和《木笛》等课文。我们可以看到第四单元的单元导学页上,选用的是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最为著名的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世间万物从泥土中生发起来,承载着一切的源起和终结。千百年来,“土地”作为一种意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被赋予了深重的家国情怀。本单元的课文是艾青诗句的延续,是少年儿童的传承。编者也希望学生能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另者能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这一特点在《少年中国说》节选这一文中尤为突出,稍后解析中会提到。
课文解读:
本文节选自梁启超的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来看原文。题目中“少年”一词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课文的二三部分的学习分别针对课后的两道问答题。
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所以,欲成就少年中国,必先立足中国少年。
学法解读:
一、知人论世,熟悉背景
欲解其情必先知其人,欲知其人必先论其世。了解文章背景是学习文章的必要环节,这也是解读文本的首要环节,这是理念也是方法。我们可以从网上找出一些有关文章的背景呈现给学生,学生们能毫不费力地吸收这些知识。但如果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小组内小组间比比谁更了解梁启超,谁知道的背景多,谁是历史达人?再来学习课文时,相信作者炽热的情感一定能在学生心中泛起涟漪。
二、强调语感,消除畏难
语感不是靠理性的分析得来的,而是通过阅读,直接感受出来的,这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品质。《少年中国说》即使是节选,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也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此时更强调孩子读文的感觉。如果语文课堂充斥着理性分析,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的教学,都要经过教师的讲解,一句一句分析,会打乱了学生正常的语感,把天然的感性理解硬生生地扭转成理性的解读。如果学生虽然不大懂,但大概能感悟到鼓舞人心的力量时,不要急着否定,适当鼓励,其主动性就可能充分发挥,积极思维之门就此打开。
三、逻辑梳理,自然背诵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地阅读,是阅读的“万能之匙”。《少年中国说》是一篇需要学生背诵的文章,然而它篇幅较长,且年代久远,学生背起来的确有很多困难。背诵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没有理解无法谈背诵,所以无需让学生硬背这篇文章,而是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先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复述事物的次序,并且用原文的话回答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检验,帮助学生轻松背诵。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化解了背诵的难度,同时融入了思维活动,文章的背诵便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