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解释
- 引证解释
也叫正书、正楷、真书。汉字字体之一。由隶书演变而来,字体方正,结构匀称,笔画工整。始于东汉末年,通行至今。
汉 字书体之一种。又称正书、真书、正楷。由隶书演变而成。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 东汉 ,通行至今。
唐 以前,楷书亦兼指八分书与隶书。《法书要录》卷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八分》:“﹝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素屏有楷书,墨色如新乾。” 明 瞿佑 《归田诗话·虞伯生草诏》:“﹝ 虞伯生 ﹞两目由是丧明,不復能楷书。”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人言楷书,皆知其义为楷法。”
指楷书吏。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楷书一人録净而已。”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 唐 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典书四人、楷书十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
- 相关字义
- 国语辞典
- 网络解释
1.法式;模范:~模。2.楷书:小~。也叫黄连木。落叶乔木。木材黄色。种子可榨油,叶可做黑色染料。
1.写字;记录;书写:~法。大~特~。振笔直~。2.字体:楷~。隶~。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一部~。一套~。丛~。新~。古~。~店。4.书信:家~。~札。5.文件:证~。保证~。说明~。挑战~。白皮~。6.姓。
楷书
kǎi shūㄎㄞˇ ㄕㄨ一种汉字书体。初指笔画平直,端正工整的字体,唐宋以后专指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正体书法。与隶书的主要区别为省略尾部的挑笔。约起源于后汉,至魏完备成体,通行至今。
也称为「真书」、「真字」、「正楷」、「正书」。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