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汉字

  • ㄑㄩ
袪
  • 10画
  • PUFC
  • 左右结构

  • 袪字解释
  • 引证解释

汉字“袪”的字义解释

1.袖口。

2.同“祛”。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袪”字

〈名〉

  1. (形声。从衣,去声。本义:衣袖)

  2. 同本义

    祛,衣袂也。——《说文》

    祛尺二寸。——《礼记·王藻》。按,析言之,则袖曰袂,袖口曰祛。”

    掺执子之祛兮。——《诗·郑风·遵大路》

    羔裘豹祛。——《诗·唐风·羔裘》

    左祛挂于博桑。——《楚辞·哀时命》

    (晋文公)逾垣而走,(寺人)披斩其袪。——《左传》

  3. 专指袖口。

    如:袪裼(缘饰袖口)

〈动〉

  1. 撩起

    黼帐袪而结组兮。——傅毅《舞赋》。注:“犹举也。”

    又如:袪衣(撩起衣服);袪步(举衣而行);袪衣受业(撩起衣服前往受业。形容虚心求教)

  2. 摆脱,去掉

    童蒙赖焉。用袪其蔽。——蔡邕《郭有道碑文》

    伊余乐好仁,惑袪各亦泯。——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又如:袪除(除去);袪痒(除病);袪荡(清除)

  3. 分开

    合袪于天地神祗。——《汉书》

  • 袪字相关
  • 外文翻译

英语: sleeves; cuff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衣袂也。从衣去声。一曰袪,褱也。褱者,袌也。袪,尺二寸。《春秋传》曰:“披斩其袪。”去鱼切

『说文解字注』

(袪)衣袂也。郑风遵大路、唐风羔裘传皆曰。袪、袂也。按袪有与袂析言之者。深衣注曰。袪、袂口也。丧服记注曰。袪、袖口也。檀弓注曰。袪、袖缘口也。深衣丧服且袂与袪并言。葢袂上下径二尺二寸。至袪则上下径尺二寸。其义当分别也。若诗之两言袪。则无庸分别。定本唐风传曰。袪、袂末也。此非是。传下文言本末。本谓羔裘。末谓豹袖。非谓袂本袪末也。从衣。去声。去鱼切。五部。一曰袪、褱也。褱者、袌也。此义未见其证。方言曰。袿谓之裾。郭云。裾或作袪。按下文云裾、衣袌也。此云袪、袌也。则知古有假袪爲裾者矣。袪得训袌。故或曰藏去。或曰弆。或曰袪。皆其义也。藏物必去此而藏彼。故其义亦爲攘却。儿寛传李奇注曰。袪、开也。散也。凡褰开曰袪。若毛传云。袪袪、彊健皃。亦于从去得义。古无从示之袪。至集韵而后有之。唐石经。以车袪袪。从衣不误。袪尺二寸。丧服记、玉藻皆有此句。上葢夺礼记曰三字。春秋传曰。披斩其袪。僖五年左传文。杜注亦曰。袪、袂也。

【唐韵】去鱼切【集韵】【韵会】【正韵】丘于切,音胠。【说文】衣袂也。一曰袪,褱也。褱者,袌也。【诗·郑风】掺执子之袪兮。【疏】袂是袪之本,袪是袂之末。【礼·玉藻】深衣三袪。【注】三袪者,谓要中之数也。袪尺二寸,围之爲二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左传·僖五年】披斩其袪。

又袖口也。【仪礼·丧服】袪尺二寸。

又【类篇】举袖貌。【韩诗外传】孟尝君明日袪衣请受业。【后汉·班固传】袪黼帷,镜淸流。

又【集韵】丘据切,音去。义同。褱字原从罒,不从眔作。

  • 相关问答

  • 问:袪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拼音(音节)是:qū

  • 问:袪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袪字共10画,部首是:衤。

  • 问:袪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袪字是左右结构,袪的笔画顺序:点、横撇/横钩、竖、撇、点、横、竖、横、撇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