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病毒感染与用药--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与用药--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感染)

时间:2023-08-08 15:11:06人气:685作者:乐乐我要评论(0)

病毒感染与用药--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感染)

西尼罗热(Westnilefever)是由西尼罗病毒所致的一种虫媒传染。1937年人类首次从乌干达西尼罗省的一名发热女子血中分离出该病毒,故名“西尼罗病毒”。该病毒颗粒40~60mm 左右,脂质双分子膜包裹一个直径在30nm 左右的20面体核衣壳。该病毒有3种结构蛋白:核衣蛋白(C)、包膜蛋白(E)和膜蛋白(prM/M)。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Flavirus),有包膜RNA病毒。病毒对热、紫外线、化学试剂如乙醚等敏感,加热至56℃时30min即可灭活。 【发病机制】 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虫叮咬人时,该病毒便进入人体内,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可能将病毒限制在局部并清除,临床上表现为隐性感染。当入侵病毒量较大且人体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时,病毒入血而引起病毒血症,并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已证明神经原细胞是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靶细胞,可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炎症,严重者危及病人生命。 【流行病学】 非洲、北美和欧洲是西尼罗病毒感染的流行地区。亚洲的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等有该病毒感染的报告。我国尚无此报道,但应警惕境外传入。西尼罗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鸟类感染后产生的病毒血症至少可持续3天,足以使蚊虫感染。人、马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后不产生高滴度的病毒,不通过蚊虫在人与人、人与动物间传播。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以库蚊为主。蚊虫因叮咬感染西尼罗病毒并出现病毒血症的鸟类而感染。病毒在蚊虫体内生长繁殖后进入蚊子唾液。人和动物被蚊虫叮咬而受染。有输血、器官移植受染病例。哺乳和胎盘也可传播。人类对西尼罗病毒普遍易感,但多为隐性感染。老年人感染易发展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死亡率亦较高。主要在夏秋季流行,与媒介密度高和蚊体内带病毒率高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2天。临床可分为隐性感染、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脑炎或脑膜炎3种类型。病人应有疫区经历,发病前2周内有蚊虫叮咬史。

(1)西尼罗病毒隐性感染约占80%,不出现任何症状,但血中可查到抗体。

(2)西尼罗热可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症状,持续3~6d后自行缓解。

(3)西尼罗病毒脑炎或脑膜炎占极少数,多发生于老年人和儿童。起病急骤、高热、持续不降,伴有头晕、头痛剧烈、恶心,可有喷射性呕吐,嗜睡、昏睡、昏迷,可有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巴氏征及布氏征阳性,可因脑疝而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近年重症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极个别病人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人出现急性无痛、不对称性肌无力,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偶尔也可表现为西尼罗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或肝炎等。

2. 实验室检查 血清西尼罗病毒抗体IgM 阳性,恢复期较急性期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或PCR检测到血清中西尼罗病毒核酸,有确诊意义。若从血标本中分离到该病毒则可明确诊断。

3. 鉴别诊断 乙型脑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中毒型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脑型疟疾。 【防治措施与用药】 轻症患者呈自限性经过。重症西尼罗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对脑炎或脑膜炎患者应积极对症治疗。

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不必要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注意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吸氧、防褥疮。注意精神、意识、生命体征以及瞳孔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 高热降温 以物理降温为主,首选冰帽降温,同时酒精擦浴,放置冰袋;药物降温为辅,安痛定、柴胡、消炎痛栓均可选用。

3. 抗惊厥或抽搐 由脑水肿或脑栓塞(疝)所致惊厥或抽搐,应立即采用脱水剂20%甘露醇快速静滴降颅内压,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开气管,给氧通气。镇静用安定(地西泮)10~20mg/(成人),小儿按每次0.1~0.3mg/kg,肌内注射;必要时静脉缓慢注射,但不超过10mg,或成人水合氯醛1.5~2.0g/次,小儿每次50mg/ kg (每次≤1g),鼻饲或保留灌肠。或苯巴比妥钠成人一次肌内注射0.1g。对脑水肿无抽搐者,甘露醇用法用量同前;速尿(呋塞米),高渗葡萄糖可辅助脱水治疗,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等)可减轻脑水肿,可短期应用。

4. 呼吸衰竭 常规对症急救。可静脉注射呼吸兴奋剂洛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必要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时机械通气治疗等。

5. 对西尼罗热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甲类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的相应规定进行报告,防止和控制境外传入该病。保护易感人群,隔离病人,切断传染病,开展有效、大规模灭蚊,户外活动时应防蚊叮咬。 本文摘自化工化学出版社出版,戴德银、黄茂涛、张德云主编的《常见病用药及诊断》。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