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体经络学自学快速入门

人体经络学自学快速入门

时间:2023-08-14 13:12:34人气:1175作者:雾里看花我要评论(0)

人体经络学自学快速入门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很多初学者都反映,中医的经络学实在太难理解了。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 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 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夏天阳气最旺盛,就是身体虚弱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去疏通阴经了。阴阳平衡的理论还可以用在按摩时的手法上,如阴经的按摩最好是用补法,阳经的按摩可以用泻法。

3、什么是按摩的补与泻呢? 一般来说,顺看经络按摩为补,逆著经络按摩为泻。 按摩时力度轻的为补,力度重的为泻。 按摩时间短的为补,时间长的为泻。 按摩范围小的为补,范围大的为泻。

4、需要把三百多个穴位都记住吗? 中医在按摩经络时有个说法叫「以痛为俞」,也就是说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比如你知道自己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就可以在相应的心经和心包经上沿著经络慢慢地按压,去感受整条经络上各处的感觉。 如有的地方酸痛,有的地力刺痛,有的地方麻木,有的地方发酸、发胀,那么这时你按摩的重点就放在最痛的部位,把病灶揉开、揉散,甚至拔罐、艾炙、敲打都可以,越是痛感明显的,越要坚持多刺激此处,这样你身体的疾病很快就有好转。 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心脏有病,可在这两条经上按压时并没有明显的痛感,这时,你左右两只手臂上都要去摸,因为人体经络左右都是对称和一致的,但患病时左右经络的反应并不完全一样,痛感明显的就代表著病偏向于哪一边,这也说明了你这条经络的气血不足,反应迟缓,这时的冶疗以食疗为主先,补足气血,同时在这条经络上慢慢摸,看上面是否有硬块,是否多出了一块肉,是否比别处微微凸起,然后重点搓揉这个部位就行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了所有穴位,但忽视了最痛的那一点,治病效果绝不会好。 先从我们最常用的足太阳膀胱经(下面简称“膀胱经”)开始,因为这条经的阳气最足,治疗范围最广,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一条经。膀胱经的起点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过额至头顶,行颈后、后背、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至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止。共有67个穴位,是人体中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 当膀胱经从头走到了脚的至阴穴后,它的流动并没有停止,而是穿过小脚趾从脚心的涌泉穴上行。 这时经络又有了新的名字--足少阴肾经(下面简称“肾经”)。 肾经是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沿足心及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腹部到达胸部,与下一条经络手厥阴心包经相连。 从膀胱经到肾经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 1、.经络是流动的,而且是有方向地流动的,膀胱经是从上往下,肾经是从下往上。 2、膀胱经和肾经是完全相连的一条经,只是在小脚趾的外侧至阴穴处将其分开了,走在人体的外侧是膀胱经,走在人体的内侧的是肾经。正因为这一阳一阴的经络其实是一条相连的经络,所以刺激膀胱经,肾经就会有反应;刺激肾经,膀胱经也会有反应,中医就称之为“互为表里”,而这两条经络各自所连的脏器--肾脏与膀胱也就互为表里。 3、膀胱经是阳经中阳气最足的一条经络,而肾经是阴经中阴气最重的一条经络,这正好符合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 4、膀胱经走在前,肾经走在后,膀胱经是肾经的源头,所以在膀胱经上进行的推拿、按摩、针灸等疏通方法,就能促进膀胱经向下流动的力量,反过来就是推动了肾经,滋补了肾脏。 而在肾经上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的时候,肾经运行快了而膀胱经没能及时跟上,就会出现空缺、中断。这就是只按摩肾经时,病人往往会出现气虚的原因。 与膀胱经相连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下面简称“小肠经”)。它起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沿著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肩分为两个分支,一个从颈上面颊,到耳,到眼睛大眼角的睛明穴与膀胱经相连,另一个进入锁骨,入胸腔,最后到达心脏。 这条经络走在手臂的外侧,属于阳经,与膀胱经是相连的,是阳经与阳经相连,组成一条长长的、完整的太阳经,小肠经在前,膀胱经在后。小肠经是膀胱经的源头,当膀胱经不舒服时,就会有颈椎病、腰痛、腿痛时,除了按摩膀胱经以外,按摩小肠经同样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肠经又与手少阴心经(下面简称“心经”)相连。心经起于心脏,它有几个分支:一支向下通向小肠,一支向上沿著食管上行至眼睛,另一支上行于肺部,在腋下出来,沿上臂的后缘行至手腕的内侧,到小指内侧的少冲穴,然后走向小指外侧的小肠经的少泽穴,再往上循行。 这是一条阴经转变为阳经的经络,是阴经在前、阳经在后的一条相连的、互为表里的、长长的经络。所以按摩心经不但能治疗与心经相连的心脏、小肠、肺、食道、眼睛等处不适,还能推动和滋养小肠经,按摩它既能冶疗颈椎、腰椎、腿的疾病,又能治肾脏的疾病。 只要颈肩、腰有毛病,你去摸摸手臂外侧的小肠经就会有明显的痛点,再去摸与之相表里的心经也会有瘀堵、疼痛的感觉,所以这时就要从源头上疏通手臂内侧的心经,从腋窝处往下轻轻搓至小手指,然后再沿著小手指的外侧向上搓至手臂的外侧,遇到哪里有痛点,就在哪里多搓搓揉揉,这样就可以治疗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这4条经络上所连著的所有脏器的毛病。 这4条经络一路走过来,形成了表里相连的两组长长的经络,它们起于心中,在人的四肢绕了一圈后又将肾经推向了腹部,推到了胸。 那么又是哪条经络在胸中与心经相连呢? 这就是足太阴脾经(下面简称“脾经”)。这时,有人会问,一个是少阴,一个是太阴,好像在阴阳上已不能做到平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再说。 与膀胱经相连的肾经走到胸中后,就与手厥阴心包经(“下面简称“心包经”)相连,是阴经与阴经的相连,可它们一个叫少阴,一个叫厥阴,名字不一样,阴气的程度不一样,经络走到这里,好像与刚才在四肢绕了一圈的作用与关系不一样了,为什么呢? 因为当经络一路走过来,走到肾经时已经很虚弱,所以一般不去按摩肾经,按多了就会泻气,这时,进入了腹部、胸部的经络需要休息一下,补充能量,然后换条经络继续出发,去进行下一次的四肢大循环,所以补气作用最强的丹田穴在腹部,而通过腹部的就是循环回来的、已经很疲劳的肾经、肝经和脾经。 通过腹部的还有一条经--足阳明胃经(下面简称“胃经”),它也是通过腹部的,但其走向与肾经、肝经、脾经的从下向上的运行方向不同,是从头穿胸、穿腹再走到脚的,胃经也需要在这里一次补充能量,促使向下的力量更加有力,加强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一轮的四肢大循环,就从肾经传递给心包经开始,它是走在四肢内侧中间的一条经络,所以与它相连的是走在手臂外侧中间的手少阳三焦经(下面简称“三焦经”),又与走在腿外侧中间的足少阳胆经(下面简称“胆经”)相连,胆经则是与走在腿内侧中间的足厥阴肝经(下面简称“肝经”)相连,这样就又形成了一组完全相连、互为表里的经络,最后又是将肝经推向小腹,推向胸中,去休息、补充能量,换一条线路继续前进。 最后一轮运行的4条经络是肝经在胸、肺传递出的手太阴肺经(下面简称“肺经”),具体的循环顺序是这样的: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人的所有病都能在经络上找到。 经过上面的论述,大家就会明白,其实这12条经络是分成了3组大经络,这3组大经络分别在四肢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重新回到腹部、胸部,这样再去记忆就容易了。 你只要分组去记,记住一组里的4条经络,记住这4条经络相连的脏器都叫什么名字,只要这4个脏器里的一个生病了,你就从这4条经络的源头,也就是从胸走向手的手臂内侧的经络上开始寻找痛点,慢慢地搓揉,或拍打或刮痧,去慢慢理顺它。这样治起病来不但效果好,而且不会留下后患,更不会复发。 在人体内循环的3组大经络就已经很清楚了,而这3组大经络又是谁先谁后呢? 中医学是这样分的: 第1组:走在外侧,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第2组:走在内侧,是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 第3组:走在中间,是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学经络快速入门 另外,用经络冶病要选择好时辰。中医学认为人与宇宙是息息相关的统一整体,人体实际上是宇宙的一个缩影,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如白昼黑夜的交替)都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关。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而中医学则把每个时辰都与12条经络相对应,如下表。 第一组: 时辰 时间 经络 寅 3:00~5:00 肺经 卯 5:00~7:00 大肠经 辰 7:00~9:00 胃经 巳 9:00~11:00 脾经 第二组: 时辰 时间 经络 午11:00~13:00 心经 未13:00~15:00 小肠经 申15:00~17:00 膀胱经 酉17:00~19:00 肾经 第三组: 时辰 时间 经络 戌19:00~21:00 心包经 亥21:00~23:00 三焦经 子23:00~1:00 胆经 丑 1:00~3:00 肝经 那么,这12个时辰与12条经络相对应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时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升,过时为阖”,原来这12条经络是按时间的顺序,就如潮汐一样,流动到哪儿,哪条经络就「涨潮」了,这时这条经络里的气血最为旺盛。 所以很多医家喜欢在特定的时辰,去疏通在这个时辰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或在此时辰服下调理该脏器的药物,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经络、脏腑,时辰的关系。 我们已将这12条经络分成了3个大组,这样,用时辰来防病治病就变得简单了。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出现不适,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按摩与治疗。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出现不适,最好在中午或下午按摩与治疗。 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出现不适,最好在晚上按摩与治疗。 就拿一个胃不好的人为例。可以在早晨醒来后,或是上午的时候,先在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上找痛点,然后再到腿上的胃经、脾经找痛点,依次慢慢地搓揉。 颈肩酸痛、腰不好的人,可以在中午或下午的时候,先在手臂内侧的心经、小肠经上寻找痛点,慢慢地搓揉,然后再到你疼痛的颈子、腰处进行按摩疏通。 肝脏不好的人,最好是在晚上,先在手臂中间的心包经、三焦经寻找痛点,进行搓揉、疏通,然后再到腿外侧的胆经和腿内侧的肝经上寻找疼痛、不通的地方进行按摩。 身体好、气血足的人,在疏通经络时手法可以稍重些,对疼痛、瘀堵的部位可用拍打或刮痧的方法。而身体弱、气血亏的人,在疏理经络时就不用太着急,按摩的力度要轻一些,选的穴位与痛点也要少一点,最好选择每一组经络的前两条经络(手臂上的经络)进行按摩,排在最后的经络(肾经、肝经、脾经)都尽量少去碰它们。 弄懂了这些,你就可以在补气血、去寒湿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根据不同季节和时辰,有针对性去疏通瘀堵的经络。只要运用得当,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将神奇的经络运用自如,为你自己和亲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最后要补充一下,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丹田」,它如同人体内部的核反应堆,能量极大。我国自古的各种武术中,都会提到「丹田」。当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后,丹田部位会形成一股热气流,聚之有形,散则无形,它会在人体前后的正中在线的任、督二脉上运行,前面的为任脉,后面的为督脉。 当气流在任督二脉运行一周后称为「小周天」,这个小周天走在人体正面的是任脉,对全身的阴经有总揽的作用。 任脉所经过的丹田,是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的地方,又称为「生气之源」;而起于身体后正中线的督脉中的「督」字,有「督促」的作用,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髓里,直接连结脊髓、脑,所以与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有很大的关联。任督二脉同时与全身的各个脏器相通,当真气充足时,这些五脏六腑就都可以直接得到滋润。 任、督二脉的功能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肾」的功能。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又认为胞胎的形成始于肾,因此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的说法。肾的功能有:主精,主生殖,主命门火,能温照全身,主骨,主髓,主生血,主水,主纳气等。 自古有很多修炼内功的心法,都能生气、养气,其实就是去打通小周天以及以12经络为主的大周天,所以一些高僧面壁禅定,不吃不喝,用修炼来的内功滋养身体,推动经脉的运行,保证生命的持久。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也都是通过舒缓的气功运动来疏通经脉。 如果你能去修炼内功或每晚坚持打坐,直接让你的丹田之气充盈,去推动全身经络的运行是再好不过的,可普通人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补足气血,来补足肾气,久而久之,也可以达到同样功效。 经络的触诊 指腹的感觉察知经络和经穴的异常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实用(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法之一)。 方法: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皮下硬结等,可知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弹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为经气虚。 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此点即为病穴。 压痛强烈,多属实症;压有快感,多属虚症。 病穴有助于明确诊断,刺灸病穴常获良效。 触诊的顺序:背俞穴、募穴、部穴、原穴、络穴、特诊点、过敏点和过敏带等。可疑病经要详细触诊。 十二经病的触诊要点: 肺经:肺俞、中府、孔最、膏盲、尺泽。 肺经实热时,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时,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压痛,或压时有酸沉感。经气虚衰时,膏肓呈高肿或弹性、皮温低下。 大肠经:大肠俞、天抠、温溜、曲池、合谷。 经气实热或排泄障碍时,曲池、肺俞、天枢、骑竹马有压痛。经气郁滞时,大巨有压痛。肠炎时,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明显,皮温高于邻穴。慢性肠炎时,皮温低下,触有快感。 胃经:胃俞、中院、梁丘、足三里、丰隆。 胃经有实热:中院、梁丘有压痛。胃酸过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溃疡:胃俞、与其外侧有过敏点,再按压臀端时,压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剧烈:天宗有明显压痛,按之可止痛。 脾经: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脾俞。 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脾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明显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 心经:心俞、巨阙、阴郄、少海。 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心脏瓣膜疾患:巨阙发胀,心俞外侧至膏盲处有过敏点。经气虚、功能低下: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 小肠经: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 小肠经病:关元、养老有反应。被风寒所侵时,天宗、风门、小海均有压痛。小肠经病移于心经时,取关元是有效的。如灸关元治心律不齐。小肠经气受阻的肩肿痛时,下巨虚呈压痛,针之有效。小肠俞部位的腰痛,养老有明显压痛,针之有效。 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拄、八s。 经气实热: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湿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被风寒所侵,天柱、八s、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时,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 肾经:肾俞、京门、水泉、水分、肓俞。 肾经为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肾脏为病:肾俞、京门有压痛。当肾排泄功能受累时,筑宾穴呈阳性反应(硬结、压痛)。因此,灸筑宾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时,八s穴有压痛。 心包经:厥阴俞、膻中、郄门、大陵。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门均有明显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郄门处绷紧或压痛,针之可调经止痛逐瘀。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灸之亦效。 三焦经: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 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一带绷紧,会宗压痛强烈。尿闭,属三焦经气不宣者,石门呈胀满。 胆经:胆俞、日月、天宗、京门、阳陵泉、外丘。 胆囊炎时,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 肝经:肝俞、期门、中都、曲泉。 经气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强压痛。肝炎(经气实热),内踝上二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 按上法找出病经病穴,结合四诊八纲,决定病因、病位、病性,为治疗提出有效的方案。 经络不通有哪些人体反应?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捏着肉痛,那就说明经络不通,道理就这么简单。经络不通人体会发出某些信号:

1、冷 除了头凉之外,身体其他某些部位发凉,比如最常见的是手脚发凉,常常是经络不通的信号。因为人的体温是由气血输送来决定的,气血旺盛,体温才会正常。哪个地方发冷,哪个地方可能经络不通,气血难以到达。 此外,还有体温、出汗不对称出现,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经络严重不通,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会出现一侧体温正常一侧凉的情况。 经络不通对皮表的影响,除了冷热感觉外,还可以表现为皮肤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问题,血气不至,毛孔内垃圾排不出来,把毛孔塞住了,毛囊自然长不好。

2、热 其主要表现是身体某些地方低热、干燥,或者局部异常出汗。一般这也是体内经络不通,热气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散发出去的缘故。 除了外邪引起的红、肿、热、痛与发热所在的经络不通有关,一般低热可能来自相连的经络。 气血在体内运行周而复始,如果此路不通,它就会从临近的经络那里寻找突破口,首先容易影响的就是具有表里关系或者子母关系的经络,使该经络发热。 比如头部低热,不一定全是膀胱经的问题,而可能是与它相表里的肾经气血不足或者不畅造成的。

3、疼和痛 疼和痛是两个概念,两者都和经络不通有关,但程度上有些差异。比如我们被扎了一下,立刻产生的感觉叫做“疼”;如果接着按压一下受伤的地方,这时候产生的感觉才叫做“痛”。 总的来说,“疼”是经络不通的初发期,位置在“经”,“痛”则是经络不通的进一步加重,扩散到“络”。“初病在经”,“久病久痛在络”,就是这个道理。其中,穴位是“点”,经是“线”,络则是“面”。遇到疼痛类的问题,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来疏通经络。面积小的可以用阿是穴,也就是哪里痛就按摩哪里,面积稍大一些可以刮痧,这样经络慢慢就通了。

4、麻和木 经络不通引起的疼痛进一步发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们盘腿坐得太久,下肢气血不通,就会疼痛;接着,经络被堵死,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改变坐姿,气血通畅才能恢复知觉。 麻和木的症状经常一起出现,但在中医里,它们的病因不同,“麻为气虚,木为血虚”,如果麻得重,说明气不足,木得重则说明血虚。 肢体出现麻木时,需要引起重视,尤其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及时疏通经络,这样能降低中风的发生概率。

5、酸 酸说明经络气血供应减慢,不能满足身体需求。 人在剧烈运动以后,比如短跑比赛,事后机体会发酸或者无力,这是因为短跑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超过了正常机体气血供应的限度,导致气血供不上来而发酸。 正常状态下,消耗和补充是一个平衡,所以养生运动从来不是剧烈运动,而是气血供求平衡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导引术等,西方医学也非常推崇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柔韧性运动等。 如果机体某个部位无故发酸,或者轻微运动也发酸,则说明该部位经络不畅通,气血供应减慢。这个时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经络,就可能发现潜在的痛、肿、胀等经络不通的症状。

6、肿和胀 经络不通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肿,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肿,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来调理。很多人刮出来、拔出来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实就是经络里的瘀血。 同时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盖内侧的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于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仿此)。 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其气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于脾经,脾主统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乱行、不淤积的功能,经常按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对消除淤肿有辅助治疗作用。如果按摩的时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经常按摩。 经络不通也可以是无形的,这就是胀,由气滞引起。胀通常是气在经络运行不畅时形成的“涡气”。 身体某部位发胀,首先可以对该部位经络上循经按摩,找到疼痛点再进行按摩。其次还可以在三焦经查找有关痛点,《难经》言:“三焦主气”,凡是“气病”,都可以通过三焦经来治疗,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疗小腿抽筋,支沟穴可以治疗胁痛。 三焦气不顺主要集中在颈部与上臂之间。患者无事时可以把手当作耙子,从颈部、肩部往手臂后方细细地耙下来,直到无名指。然后哪里痛就重点挠片刻,这样就能理顺三焦之气了。 经络不通是怎么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胡吃海塞大量的垃圾食品。很多朋友一提垃圾食品,只知道洋快餐,其实垃圾食品比较广泛,,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十大类食品为垃圾食品。 由于垃圾食品里含有大量的添加剂,这些非大自然的东西,进入人体后,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很多体内垃圾而无法排出体外,这些东西最容易堵塞人体的经络。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上网查一下一本日本人安部司写的书。我敢保证,看完后,你以后再也不会吃这些垃圾食品了。 二是:长期处在空调的环境中。人是热血动物,天热了就要出汗,而出汗本身就是一个排毒的过程,你大量使用空调,不让身体排毒,久而久之,体内的垃圾本来可以正常的排出的,也被抑制了,这些垃圾就会堵塞人体的经络。 三是:长期一种姿势工作。比如长期使用电脑,造成人体内的气血无法流通,部分肌肉或者组织,长期得不到气血的滋养,这部分的经络自然也就不会通畅。 上述三点,基本上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所以被称之为现代病。 打通经络有哪些方法? 一是要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 二是常练气功。因为气功锻炼有素者常可体会到真气的循经络运行,就是通过内景感到自身经络的存在。气功中的“周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能使经络之气正常地循经络运行的重要功法。 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活血的药物和食物,如陈皮、木香、砂仁、四磨汤、越鞠丸、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油菜、黑大豆、慈姑等。 四是要心情愉快。因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不管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得开。 人体十二经络健康自测表 肺经: 热症――体热、出汗、气喘咳嗽,炎涎多。支气管哮喘,血液充于头部。背肩酸痛。肩部肌肉紧绷,手掌疼痛不可触摸。 寒症――寒栗、出寒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发麻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大肠经: 热症――便秘、头痛、肩与前臂疼、腹胀痛,指痛,体热,再热的情况下更糟糕。 寒症――腹泻、腹痛,肠胃功能下降,晕眩,上肢无力,身体冰冷,皮肤异常(出疹子、瘙痒、咽喉炎)轻微咳嗽,在热的情况下好转。 胃经: 热症――兴奋、体热、腹胀、打嗝、便秘,多愁善感,胃痉挛性疼痛,腹痛,胃酸过多。唇裂,经络走向的腿感疼痛与痉挛。 寒症――餐后腹痛或肠鸣,或呕吐,消化能力弱,胃酸不足,忧郁,腹部疼痛(得温则减)下肢倦怠。 脾经: 热症――食欲不佳,胃胀,便秘,肋下部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指脚拇指活动困难,失眠。 寒症――消化不好,胃胀气,排泄物堆积,上腹部疼痛,(喜温喜按)呕吐,腹泻(水样泻)下肢疲倦,乏力,下肢疲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损伤。 心经: 热症――运动后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处于在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眩晕。 寒症――胸口疼痛,肩与前臂疼痛,兴奋,四肢节重,胸口沉闷,可能体温上升。 小肠经: 热症――后脑,太阳穴,至耳后,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疼痛,腹痛,里急后重。 寒症――颔、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腔,身疲虚弱症。 膀胱经: 热症――尿频、尿痛,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疼痛(尤其在排泄时) 寒症――尿液少,小便清长,生殖器肿大,后头与背部肌肉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背无力,小脚趾不易运动,生痔疮。 肾经: 热症――少尿、尿黄、腿热与倦怠,足下热、腰背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 寒症――尿频、尿量少,肿胀,腿冷,足下冷,下肢麻木虚弱,善恐,忧郁,性欲减退,肠功能减弱,顽固不化。 心包经: 热症――心悸、发怒、胸痛,心血管病变,头热痛,上肢痛,嗜睡,目赤。 寒症――心烦、心脉过快,眩晕,呼吸困难,上肢无力,目黄多梦。 三焦经: 热症――上肢痛,肩颈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食欲不佳,失眠,发怒。 寒症――上肢麻木无力,面色白,发冷,尿少,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弛,无力,听觉有问题。 胆经: 热症――胃胀、口苦,胸胀、颈、下颌、喉咙不适,失眠症。头痛,腿膝关节有问题。 寒症――虚弱,足无力,下肢眼的疾病,目黄,吐口水,嗜睡,夜汗,惊悸,呼吸沉闷。 肝经: 热症――头痛、肤黄,小便困难疼痛,经痛,易怒,兴奋冲动感,肋痛,口苦。 寒症――眩晕,面色白,肠功能异常,性冷谈,大腿与骨盆疼痛。下肢无力,易倦,视力模糊,压迫,惊恐。 任脉: 作用:任脉循环于腹,其脉气与手各阴经交会。有调节内分泌失调及通任脉的作用,故称为阴脉之海。 症状:任脉气血不和,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等。 督脉: 作用:督脉有统督全身阳经的作用,故有“阳脉之海”之称。与脊髓、大脑有密切关系。 症状:实则背前部强直,虚则出现头晕目眩,全身机能低下。 经名主治病症 手太阴肺经肺、喉、胸部病 手少阴心经心、胸部、神志病 手厥阴心包经心、胃、胸部、神志病 手阳明大肠经前头、鼻、口、齿、眼、咽喉、热病 手太阳小肠经后头肩胛、耳、眼、咽喉、热、神志病 手少阳三焦经侧头、胁、肋、耳、眼、咽喉、热病 足阳明胃经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神志、热病 足太阳膀胱经后头、眼、背腰、脏腑、神志、热病 足少阳胆经侧头、胁、肋、耳、眼、神志、热病 足太阴脾经脾胃、前阴、妇科病 足少阴肾经肾、肺、咽喉、前阴、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肝、前阴、妇科病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脏腑、妇科、神志病 任脉虚脱、脏腑、妇科、神志病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无固定位置是以痛为腧: 腧穴的作用

1、近治作用:眼区的睛明、瞳子s、承漳、四白丝竹空可治疗目疾;耳区的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可治疗耳疾;胃部的中脘、梁门、建里可治胃病。

2、远治作用:这就是十四经穴主治作用的规律,在十四经穴中,特别是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可以防治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此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仅治腕部病,还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的病证;足三里穴不仅治下肢病,可治胃肠病证;昆仑穴可治疗头痛等。

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丰隆化痰,后溪止盗汗。至阴矫正胎位,内关治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天枢治泄泻及便秘。

CopyRight2021年 【爱下载】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3001350号-1

举报邮箱:aixaiz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