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语文

《繁星》教材课文解读

《繁星》这篇课文是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是巴金 1927 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繁星》这篇课文是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是巴金 1927 年去欧洲途中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享受。它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热爱自然。特别是对于星星的情有独钟。文中通过写自己三年前在看星光,又写如今在看星星,表达了对繁星的之情。

繁星图片

课文主题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繁星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写作背景: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句子解读: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得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 年生于四川成都。 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 《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文章赏析

  《繁星》这篇课文是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原文共有四节,作为教材节选了其中的第一、二、三节。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此文不乏幽默,用词朴实,且颇有韵味,仿佛使人置身于繁星群,在其中遨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繁星》是一篇明明白白不足500字的文章。它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热爱自然。特别是对于星星的情有独钟。俗话说:“文若其人”或许,慢慢品味这篇美文,就能渐渐了解巴老,走进巴老,彼此之间能用心来交流。

  在《繁星》中,巴金两次提及母亲。可见“母亲”这个词语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沉重,母子情深,哪是生生死死可以隔绝的感情?巴金是个目光很敏锐的作家,天上的繁星,他也能拿来充实自己的写作,不做生活的留心者,怎么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的作品呢?

  我很喜欢文中描写繁星的一段:“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试试看、静静地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不是能勾勒出这样美丽的画面呢?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让人不经意地联想到另一位大师凡·高的作品——《星夜》。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给人们带来的却是同一种美丽的境界。如果要给这两幅画打个分的话,我想《繁星》一定更胜一筹。因为它没有色彩及线条的束缚,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想象是美丽的、无边无垠的,能带每一个读者都不一样的“繁星”,这也是《繁星》的魅力之一吧。可见巴老又是如此高明,不仅把繁星之美带给我们,更创造出《星夜》望尘莫及的艺术效果。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的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外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虽然我并没有细读许多巴金的著作,对这位文坛巨匠的人生故事也知知甚少。但是巴老的这一篇《繁星》却让我记忆犹新。

返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