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解释
- 引证解释
关涉;牵连;妨碍。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干碍
妨碍;关涉。
三国 蜀 诸葛亮 《正议》:“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碍者哉!” 宋 张载 《经学理窟·诗书》:“民虽至愚无知,惟於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於事不干碍处则自是公明。”《水浒传》第十四回:“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訥出一句‘ 高太尉 ’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 林教头 身上有些干碍?”
同“ 干碍 ”。 明 唐顺之 《牌》:“其近城房屋,苟非 倭 患逼近,及与城垣委实干碍,不许轻易折毁,使民无所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藏书和别项著作,实在不少,但其实也并无什么干碍之作。”
- 相关字义
- 国语辞典
- 网络解释
gān gàn
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骨~。2.指干部:调~。~群关系。3.做(事):实~。~活儿。埋头苦~。4.能干;有能力的:~练。~才。5.担任;从事:他~过厂长。6.事情变坏;糟:要~。~了,钥匙忘在屋里了。1.古代指
ài
妨碍;阻碍:~事。有~观瞻。把地下的东西收拾一下,别让它~脚。
干碍
gān àiㄍㄢ ㄞˋ关系、妨碍。
《水浒传.第一○回》:「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 。」
干碍
干碍,指干连;牵连;妨碍。
语出诸葛亮《正议》:“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碍者哉!”
注音:gānài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