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解释
- 引证解释
字的笔画和形体:~工整。墓碑上的~模糊不清。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字迹
亦作“ 字蹟 ”。文字的笔画形体。
《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那屋上没有瓦,雨淋下来,把字跡都剥落了,只有‘大明’两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怎么这些批语的字,都摹仿着我的字迹,连我自己粗看去,也看不出来。” 巴金 《寒夜》三:“那些半清晰半模糊的字迹……今天并不比往常更叫人厌烦。”
指写过字的废纸。
清 王洁 《哑孝子传》:“途见字蹟必拾,朔望拜燬於先圣 櫺星 门下,而敛其烬於 黄河 。”
见“ 字跡 ”。
- 相关字义
- 国语辞典
- 网络解释
zì
1.文字:汉~。识~。~体。~义。常用~。2.(~儿)字音:咬~儿。~正腔圆。他说话~~清楚。3.字体:篆~。柳~。宋体~。美术~。4.书法作品:~画。一幅~。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6.字据:立~。
jì
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血~。笔~。踪~。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陈~。事~。史~。3.形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字迹
zì jīㄗˋ ㄐㄧ字的笔迹、形体。《红楼梦.第八回》:「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细微,使观者大费眼光,亦非畅事。」《老残游记.第一○回》:「惟长短句子的歌谣最多,俱是手录,字迹娟好。」也作「字迹」。
字迹(词语概念)
字迹是指文字的笔画形体,出处《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用毛笔、钢笔、铅笔、铁笔或类似书写工具手写的字的形迹;亦指某一特定人这样写的字的形迹。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