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字解释
- 引证解释
1.洛河,水名,在陕西。
2.洛河,水名,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古时作“雒”。
3.姓。
〈名〉
(形声。从水,各声。本义:水名。指洛水)
同本义
洛,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说文》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流经志丹、洛川、蒲城等县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本作“雒”。
如:洛神(洛水女神洛嫔);洛浦(洛水之滨。传说这里是洛神出没处)
洛阳的简称
- 洛字相关
- 外文翻译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从水各声。卢各切〖注〗洜,古文。
(洛)洛水。出左冯归德北夷畍中。东南入渭。左冯翊三字、当作北地二字。前志北地郡归德下。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此揔举其源委也。左冯翊褱德下曰。洛水东南入渭。此言其入渭之处也。许之例。举源地、不举委地。然则当云出北地归德无疑矣。今甘肃庆阳府安化合水二县、汉归德地也。今陕西同州府朝邑县有怀德城、汉县也。?地志云。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于山。方舆纪要曰。洛水出庆阳府合水县北二十里白于山。东北流经废洛源县。又经保安县、安塞县、甘泉县、鄜州。又南经洛川县南、中部县东、而沮水入焉。沮水自中部县子午岭东南流而入于洛水。卽说文?水、出北地直路西、东入洛也。自是洛水亦兼沮水之称。又南流经宜郡县。过耀州。合漆水。历三原县、富平县、白水县。又东南流经澄城县、同州府。至朝邑县南入渭水。水道提纲云。旧合渭入河。自明时改流。径入河。不南入渭。今洛口南去渭口。三十里。按水经注本有雍州洛水篇。今亡之矣。禹贡道渭节谓之漆沮。职方雍州其浸渭洛。小雅瞻彼洛矣传曰。洛、宗周之浸也。左传、国语皆云三川震。韦、杜以泾渭洛爲三川。从水。各声。卢各切。五部。按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周礼职方。豫州、其川荧雒。雍州、其浸渭洛。逸周书职方解、地理志引职方正同。雒不见于诗。瞻彼洛矣传曰。洛、宗周浸水也。此职方氏文也。洛不见于左传。传凡雒字皆作雒。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是也。淮南坠形训曰。洛出猎山。据高注谓雍州水也。雒出熊耳。据高注谓豫州水也。汉地理志弘农上雒下云。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豫州川。卢氏下云。伊水、出熊耳山。东北入雒。黾池下云。榖水、出榖阳谷。东北至榖城入雒。新安下云。禹贡㵎水、在东南入雒。河南榖成下云。禹贡廛水、出朁亭北。东南入雒。此谓豫州水也。左冯翊褱德下云。洛水、东南入渭。北地归德下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直路下云。沮水、出东西入洛。此谓雍州水也。已上皆经数千年尙未误者。而许书水部下不举豫州水。尤爲二字分别之证。后人书豫水作洛。其误起于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黄初元年。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爲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爲洛。此丕改雒爲洛、而又妄言汉变洛爲雒。以揜己纷更之咎。且自诡于复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周礼、春秋在汉以前。谁改之乎。尙书有豫水、无雍水。而蔡邕石经残碑多士作雒。郑注周礼引召诰作雒。是今文、古文尙书皆不作洛。郑、蔡不擅改经文也。自魏人书雒爲洛。而人辄改魏以前书籍。故或致数行之内雒洛错出。卽如地理志引禹贡旣改爲洛矣。则上雒下曰禹贡雒水。不且前无所承乎。若郊祀志汧洛从水。后文宣帝以四时祀江海雒水。成王郊于雒邑。字皆从隹。又当时二字确然分别之证也。
〔古文〕洜【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力各切,音落。【春秋·说题辞】洛之爲言绎也。言水绎绎光耀也。
又水名。【书·禹贡】伊洛瀍涧。【前汉·地理志】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山海经】讙举之山,洛水出焉。
又雍州之浸。【诗·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注】洛出怀德。
又蜀有洛水。【山海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水经注】洛水,出广汉郡洛县漳山。
又东海郡有洛水。【水经注】水出太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
又洛阳,地名。【一统志】洛阳,成周之地。汉爲郡。宋初洛阳,河南二县置。明属河南府。
又洛南县,属西安府,本汉上洛。洛川县,属延安府,本汉鄜延。俱见【广舆记】。
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经】爰有淫水,其淸洛洛。【注】淫与瑶同。
又与络同。【庄子·大宗师】洛诵之孙闻之瞻明。【注】诵,通也。苞络无所不通也。
又【韵补】叶卢谷切,音禄。【马融·广成颂】面据衡隂,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荥洛。 【类篇】通作雒。○按《周礼注》,汉以火德,王忌水,攺爲雒。魏复攺雒爲洛。
- 相关问答
问:洛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拼音(音节)是:luò
问:洛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洛字共9画,部首是:氵。
问:洛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洛字是左右结构,洛的笔画顺序:点、点、提、撇、横撇/横钩、捺、竖、横折、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