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汉语网(2cn.cn)

汉字

  • shí
  • zhì
  • ㄕˊ
  • ㄓˋ
识
  • 7画
  • YKWY
  • 左右结构

  • 识字解释
  • 引证解释

汉字“识”的字义解释

[shí]

1.认得:~字。相~。

2.知识:常~。学~。

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远见卓~。

[zhì]

1.记住:博闻强~。

2.标志;记号:款~。

引用文献或著作等作为论证根据解释“识”字

识[shí]

〈动〉

  1. (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3.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4. 赏识

    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陈寿《三国志》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5.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2.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3.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刘禹锡《元日感怀》

  4.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颜延年《五君咏》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副〉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zhì

识[zhì]

〈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又如:标识(标志)

〈动〉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2.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3. 另见shí

  • 识字相关
  • 外文翻译

英语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法语: connaître,connaissance,clairvoyance,se souvenir,inscrire,annales

德语: aufnehmen, erfassen (V)​,vertiefte Inschrift: sich erinnern (V)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常也。一曰知也。从言戠声。赏职切

『说文解字注』常也。常当爲意。字之误也。草书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写书。迨草变眞。譌误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与志、志与识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谓之意。所谓知识者此也。大学。诚其意。卽实其识也。一曰知也。矢部曰。知、识䛐也。按凡知识、记识、标识、今人分入去二声。古无入去分别。三者实一义也。从言。戠声。赏职切。一部。

〔古文〕【唐韵】赏职切【集韵】【韵会】设职切,音式。【说文】常也。一曰知也。【长笺】训常无意义。【玉篇】识,认也。【增韵】能别识也。

又见识也。【诗·大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老子·道德经】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庄子·缮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扬子·法言】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

又草名。【大戴礼·夏小正】三月采识。识,草也。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识利州属高丽降戸州。

又姓。见【姓纂】。

又【广韵】【集韵】【韵会】职吏切,音志。与誌同。记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书·益稷】书用识哉。【论语】女以予爲多学而识之者与。

又【韵会】器之款镂爲识。【史记·孝武纪】鼎文镂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师古曰:识,记也。杨愼曰:三代钟鼎文,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隂。

又【韵会】通作志。【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注】志,古文识字,记也。

又【读书通】通作帜。【后汉·虞诩传】以采綖缝贼裾爲帜。【注】帜,记也。

又【集韵】【韵会】式吏切,音试。义同。

又【韵会】表识,谓有所标表,令异日可识知也。【左传·宣十二年杜注】楚以茅爲旌识,谓以旌旗爲表也。【前汉·刘向传】不可不识也。【师古注】墓须表识。俱音试。

又【集韵】【类篇】昌志切,音炽。义同。

又【释名】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前汉·王莽传】旌旗表识。【师古注】识读与帜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骃·达旨】传序历数,三代兴灭。大庭尚矣,赫胥罔识。

又叶施灼切,音烁。【苏轼·毛长官诗】宦游逢此岁年恶,飞蝗来时半天黑。羡君封境稻如云,蝗自识人人不识。 【集韵】或书作

  • 相关问答
  • 网络释义

  • 问:识字的拼音(音节)是?

    答:识字是一个多音字,拼音(音节)是:shí / zhì

  • 问:识字共多少画?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识字共7画,部首是:讠。

  • 问:识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是?

    答:识字是左右结构,识的笔画顺序:点、横折提、竖、横折、横、撇、点。

识的含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是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曰:“识,知也。”《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来源:百度百科)